
9月27日河南股票配资,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编著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发布。
《报告》显示,2025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第1位,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在5个一级指标中,广东的企业创新、创新环境2个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
广东企业创新、创新环境排名全国第一
据了解,自1999年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已经连续26年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
《报告》设置了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5个一级指标: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知识创造、知识获取,根据综合值得出各地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被视作全国各地创新能力的“年度大考”。
各地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

《报告》显示,2025年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和山东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在40分以上,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2025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依然保持第1位,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江苏排第2位,北京排第3位,浙江和上海分别排第4位和第5位,前5位较上年没有变化。
广东各一级指标表现:

在5个一级指标中,广东的企业创新、创新环境2个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
企业创新能力强、创新主体作用突出,是广东区域创新体系的一大特色。2024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数量稳居全国第一。截至2024年9月,广东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8家,同样居全国第一。目前,广东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稳居全国首位。
在创新环境方面,广东制定全过程创新链“1+N”政策,推动出台科技创新条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持续加大省级科技创新投入,2024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突破5100亿元。
“知识创造”指创造新知识能力,“知识获取”指利用外部知识及产学研合作的能力,两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地方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平。《报告》显示,广东“知识创造”指标排在第2位;而“知识获取”排第4位,说明广东在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仍然有继续挖潜力的空间。
对于广东来说,多年来的基础研究短板正在快速补上。为强化基础研究,广东出台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推动建立起以在粤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省实验室、在粤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及在粤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组成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大大提升了基础研究科研条件。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科技创新是发展所向、力量所在。
2024年,广东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突出成果。广东启动第二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动工建设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建成江门中微子实验站,优化省实验室体系,新建5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布局第12批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在精密仪器、工业软件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原生鸿蒙操作系统正式商用,量子纠错新方案、天气预报人工智能大模型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荣获53个奖项、比上次增长47%……
今年以来,广东在科技创新方面同样收获满满。近日,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成功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灌注,并正式运行取数。经过十余年准备和建设,江门中微子实验成为国际上首个运行的超大规模和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
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香港发布“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超越日本“东京-横滨”,成为全球第一大创新集群。此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2020-2024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二。此外,“澳门-珠海”创新集群连续第二次入围世界百强榜。
此次全球创新指数的最新排名显示了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充分体现了大湾区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的积极成效。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超过7.6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顶尖高科技人才的聚集地。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 | 史成雷
【本文责编】郭芳
【频道编辑】陈地杰 陈冰青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影子 刘树强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河南股票配资
利好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